全港有超過70萬人患有糖尿病,當中九成為二型糖尿病,需依賴治療糖尿病的西藥控制病情。近年有資料指,隨著糖尿病的普及化和年輕化,部分患者未有及時治療和服用糖尿藥,令病情加重。因此,及早認識和預防糖尿病也就顯得更加重要。現時坊間普遍認知都覺得,糖尿病與嗜糖、喜歡吃精緻澱粉有關,要治療糖尿病就要服用西藥。可是,事實果真如此?或許看畢本文,你會找到答案!
糖尿病典型表徵是「三多一少」?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糖尿病的主要症狀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渴、多食和體重下降,這些症狀與傳統中醫的消渴症非常相似。然而,是否所有糖尿病人都有這些症狀?其實大部分都沒有,據臨床統計,95%的糖尿病人並無三多一少的症狀,當中更有80%患者持續有肥胖問題,並無消瘦或體重下降。事實上,「三多一少」的症狀只有在二型糖尿病的中後期才會出現。這是由於中後期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加上胰島素功能低下,才出現相關表徵。而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症狀都是極輕徵,有些甚至輕微得令人難以察覺:
- 多吃、容易餓
- 易口渴
- 多尿
- 腋下、脖子等皮膚皺摺處變黑
- 容易疲勞
- 身體容易燥熱、多汗
- 反覆尿道炎或牙齦發炎
- 皮膚痕癢
- 手、腳容易麻痺刺痛
- 眼睛容易模糊
- 白天嗜睡
故此,單憑上述這些極為輕徵的症狀,我們的確很難判斷自己是否血糖過高、是否有糖尿病先兆,或是否已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即「消渴」?治療時採取消渴症藥物即可?
《素問.奇病論》有云:「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說明消渴是由脾癉發展而成,更明確指出病因是由於飲食不節;此外情志失調者,如經常動怒、焦躁的人,或勞欲過度者,都是患上消渴的高危族。單從表面看來,消渴症與現代的二型糖尿病的認識基本一致。
雖然中醫消渴症的徵狀和西醫的糖尿病有相似之處,但兩者仍屬不同概念,中醫的消渴是一種身體失調狀態,與血糖升高未必有關;而糖尿病患者,亦不一定出現陰虛燥熱的消渴表徵,因此,消渴症不能直接理解為糖尿病,用藥治療時,也不能只用治療消渴的中藥,若盲目套用治療消渴的中藥來治療二型糖尿病,療效自然會欠佳。從中醫理論來說,其實消渴僅為二型糖尿病中後期的階段性病理而己。
肥胖者,易患糖尿病?
上文提到的「脾癉」,相當於現代醫學裡的代謝綜合症,與中央肥胖有密切關係,二型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損)至早中期,以及所有肥胖型糖尿病均可歸屬於脾癉的範疇。肥胖者體內脂肪積聚,導致胰島素調節血糖的功能下降,即胰島素阻抗,就會逐漸形成糖尿病。
中醫理論認為二型糖尿病是由於飲食不節,脾臟和肝臟系統功能失調,痰濕中阻,導致中央肥胖和胰島素阻抗所致,因此中醫治療糖尿病,會因應患者的患病年期、病程分期,以不同的中藥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早期、中期
糖尿病前期、早期、中期按照脾癉論治療糖尿病,用藥多選用健脾疏肝、化濕和中的藥材,例如蒼朮、茯苓、柴胡、黃芩等,改善胰島素阻抗和中央肥胖。
糖尿病中後期
糖尿病中後期,患者出現「三多一少」的症狀,中醫治療這時期的糖尿病,中藥多選用益氣養陰、滋養肝腎的藥材,例如地黃、知母、麥冬、黃耆等。
此外,部分中藥經藥理研究證實能夠調節血糖,例如黃連、葛根、淮山等,中醫也會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入處方當中,以增強中藥降糖、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對於中央肥胖的患者,更會配合針灸治療,改善中央肥胖,從而減輕胰島素阻抗,調節血糖。
治療糖尿病 中藥、西藥,如何選擇?
現時治療糖尿病仍然以西藥為主流,西藥的降糖效果肯定,但只能夠控制血糖水平,未能治癒糖尿病;加上口服糖尿藥的種類繁多,當中大部分都依賴胰臟發揮效用,然而當胰臟功能隨病情逐漸下降,這些糖尿藥的效果就會減弱,甚至無效,亦有部分糖尿藥通過干預肝臟和腎臟的血糖代謝機制達至降糖,有機會對肝臟和腎臟功能造成不良影響,最終要靠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香港糖尿聯會也指出,半數患有二型糖尿病超過10年的病人終需轉用胰島素。
客觀而言,中藥和西藥治療糖尿病各有優勢,可取長補短,互相配合。以西藥治療糖尿病能較快控制血糖水平,配合中藥治療糖尿病能改善身體代謝功能,調節血糖,糖尿病患者可根據各自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選擇中醫治療或者中西醫藥配合治療糖尿病。
中醫治療糖尿病:因應病情 定制方案
輕症 - 糖尿病前期或早期
50歲以下、血糖偏高,未需服用西藥。
此階段病理主要是胰島素阻抗,可採用純中醫治療,配合飲食營養及運動調節,藉此讓患者回復正常的血糖水平,以避免長期服藥,整個治療期約為3至6個月*。
*需視乎血糖值及患者的飲食習慣
中症 – 糖尿病史5-8年
50歲以上的患者,每日服用不多於5粒降糖西藥。
此階段為二型糖尿病的轉折期,治療不當則由脾癉轉為消渴,胰臟功能逐漸下降。
可在西藥降糖的基礎上配合中醫治療,目標是穩定血糖並逐步減少服用西醫的糖尿藥,以最少份量的降糖藥達致有效控糖,並預防糖尿病併發症,部分療效理想的病人可嘗試停用西藥,療程約6至9個月*。
*需視乎血糖值及患者的飲食習慣
重症 - 糖尿病史10年以上
患者每日服用多種降糖藥,或需要注射胰島素。
此階段屬糖尿病中後期,患者胰臟功能已較差,甚至可能出現併發症,需配合中醫治療,目標是穩定血糖,盡量避免再增加西藥,改善臨床症狀,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出現;若患者如已出現心腦血管或腎病等併發症,亦可配合中藥積極治療,預防糖尿病併發症惡化而誘發性命之虞。
中醫治療糖尿病實例
男患者年約50歲,是典型因中央肥胖而誘發血糖升高的個案,近半年發現其空腹血糖8.5mmol/L – 9.5 mmol/L。本人為患者進行治療時,處方以調和肝脾、化濕和中的中藥為主,配合針灸、運動和間歇性斷食,3個月後空腹血糖回落到 5.4 mmol/L – 6.9 mmol/L,體重亦有所下降,其後數月持續跟進,血糖亦趨向穩定,無需服用西藥。
預防糖尿病食療宜分清虛證類別
為了預防糖尿病,必須在前期逆轉胰島素阻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這方面著手,當中注意日常飲食最為重要,要多攝取非精緻碳水化合物作為主糧,如藜麥、蕎麥麵、麥包等,這些食物有較低的升糖指數,能夠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動,同時也含有纖維和維他命B,既可產生飽腹感,又能補充日常所需的營養;另外,含有豐富纖維的天然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甜度較低的水果,例如蘋果、香蕉、木瓜、櫻桃、水梨、葡萄、奇異果、火龍果都可多吃,這些都有助預防糖尿病。
除了日常飲食外,也可以透過中醫食療來預防糖尿病,現為大家提供一則通用的預防糖尿病湯水:
材料:生地黃25克、枸杞子15克、淮山30克、懷牛膝15克、桑寄生20克、大棗(去核)2枚、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滋陰清熱
另外,一些常用的煲湯藥材都有預防糖尿病的作用,如丹參、川芎、黃芪、人參、太子參、生地、麥冬、黃精、枸杞、首烏、決明子等。然而,中醫雖然主張「虛則補之」,針對身體虛證宜以補益藥物扶正補虛,不過體虛可細分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不同類型的虛症所需的藥物的藥性都有分別,因此,若要以中醫食療來預防糖尿病,必須分清楚自己屬於哪類虛症,不宜濫補,否則會出現副作用,妨礙脾胃運化和氣血運行。
糖尿病並非不治之症,臨床所見愈來愈多糖尿病人採用中醫或者中西醫配合治療,療效確切。無論是糖尿病前期或者中、晚期,中醫治療均有助調節血糖,改善臨床症狀,預防各種糖尿病併發症。若想及早預防糖尿病,或發現有血糖過高問題,宜病向淺中醫。
常見問題
1. 預防糖尿病,要戒絕油、鹽、糖?
要從飲食方面預防糖尿病,應注意油、鹽、糖的攝取,但這並不等於要完全戒掉油、鹽、糖,而是在「油」方面,要減少使用煎、炒、炸、或油酥煮食,也要避免食用豬皮、豬油、動物内臟等油脂高的食物;在「鹽」方面要避免食用鹽醃食物,以限制鈉的每天攝取量;在「糖」方面,要避免含精緻糖類的食物,如汽水、加工果汁、中西甜點、糖果、煉奶、糖漿等。
2. 減醣電飯煲能預防糖尿病?
米字邊的「糖」,是「醣」的一種,而「醣」就是碳水化合物,糖指的是精緻糖,像是果糖、砂糖,能輕易感覺到甜味;而醣是所有糖的總稱,所有的食物中都含有醣分,包括奶製品、蔬菜、五穀,進食時通常不會立刻感受明顯甜度。
減醣電飯煲是近年人氣家電,聲稱煮熟的米飯中的醣分較傳統電飯煲低,有助控制身體的血糖及體重。但其實消費委會測試市面上11款減醣電飯煲,超過一半數樣本減醣表現未如理想,因此,與其使用減醣電飯煲,不如控制每餐的白飯的攝取量,此舉能更直接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