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屬於常見慢性疾病,沒有明顯徵狀,但如果血壓持續處於高水平,則有機會對心、腦、血管、腎等重要器官造成損害,並會引起中風、冠心病、心臟衰竭及慢性腎病等併發症,甚至死亡。針對高血壓治療,中西醫在降血壓的處理手法上截然不同。西醫主要以藥物來降低或控制「血壓飆高」的徵狀,雖然能夠快速見效,但多數患者需終身服藥,停藥的話血壓易見反彈,無法從根本改善高血壓問題,而且副作用也不少,例如會頭痛、暈眩、疲倦等;中醫則會把治療重點放於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和徵狀上,例如作息不定時、睡眠質素欠佳、代謝不良等,針對不同原因給予治療,讓身體逐漸恢復,繼而減低對藥物的依賴。
治病求本 並非單純降血壓
中醫學上雖無「高血壓」一詞,古醫籍中也並無記載「降血壓中藥」,但相對於西醫「控制」血壓的做法,中醫則是把診治焦點放在「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上,而非單純降血壓,針對患者的體質及臨床症狀用藥,從根本治療高血壓。
筆者分享,曾經遇過一位病人因頭暈不適求診,發現血壓偏高,以往並無高血壓的病史及徵狀,根據患者的情況,醫師處方茯苓、白朮、桂枝等溫陽利水、健脾滲濕藥物,治療兩周後症狀緩解,血壓降至正常水平。又有一位病人,本身有高血壓病史,一直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指數不穩定,求診時徵狀包括血壓偏高 、頭暈疲倦等,處方半夏、天麻、澤瀉、決明子、牡丹皮等平肝息風、化痰袪瘀藥物,治療兩周後症狀改善,自測血壓基本正常。而在治療一位於產後發現高血壓及蛋白尿的病人時,由於患者一直服用西藥以降血壓,求診時有疲倦乏力、頸腰痠痛等症狀,針對她的病史及產後特殊狀況,則需處方黃蓍、白朮、淮山、桑寄生等益氣健脾補腎藥物,治療三周後高血壓徵狀有所改善,複查蛋白尿減少,治療五周後病人開始減服降血壓藥,觀察超過六周,血壓穩定,未見反彈。
中藥從根源改善症狀 預防出現併發症
大部分情況下,中藥的降血壓作用不如西藥般快速及直接,但對於調治高血壓徵狀仍有一定優勢,主要在於:
(1) 中藥起到較穩定的調節血壓作用,降低出現波動的機會;
(2) 有效緩解病人的各種症狀,包括服用降血壓藥後出現的副作用及反應;
(3) 了解高血壓所帶來的徵狀,調整個人體質,對其可能引致的併發症起到一定預防作用。
不少高血壓患者因為長期服用降血壓藥,藥物療效慢慢下降,需逐漸加大劑量,或合併其他降血壓藥才能獲得理想降壓效果,結果血壓由前期容易控制在正常水平,到中期出現波動,後來控制得不甚理想,導致出現併發症,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中醫藥治療對於臨界高血壓而未需用降血壓藥、伴有徵狀的高血壓患者以及服用西藥而未能穩定血壓的患者皆有顯著效果,如有疑問請諮詢中醫師意見。
-
上一篇:
樽裝茶VS茶包 到底哪樣更健康? -
下一篇:
中醫瘦身之道 辨證減肥先有效